导言篇:为人父母,本质是爱——颠覆你的育儿观
【关键提要】在此借助高普尼克《园丁与木匠》中的核心观点,表明我们的立场:为人父母,不是“教养孩子”,不是“驯服”的过程,更不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另一个人”的过程。为人父母,本质是爱。
一、“教养”是一种糟糕的现代发明
为人父母的责任是什么?通常的标准答案就是:教养孩子。教养的目标是最终把你的孩子培养成更好、更快乐或更成功的成年人。正确的教养方法会养育出好孩子,他们之后也会成长为优秀的成年人。
然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高普尼克对“教养”持不一样的态度。高普尼克是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领袖,也是号称最懂孩子的心理学家。
高普尼克
她曾在著作《园丁与木匠》中表述道:“教养”是一种糟糕的现代发明。无论是从科学、哲学、政治的角度,还是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在根本上都是错误的。这是对父母和孩子如何真正思考和行动的误读,也是对他们应该如何思考和行动的误解。这种观念其实只能使孩子和父母的生活变得更糟,而不是更好。高普尼克为什么会得出此结论呢?这就要讨论“教养模式”所蕴涵的是什么。
教养模式意味着:存在一套技巧和一些特定的专业知识,父母只要学会了这些技巧和知识,就能帮助自己实现塑造孩子人生的目标。“培养正确的教养模式”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行业,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夸下海口说他们能提供这套专业知识。单是亚马逊网站上的教养类书籍就有大约6万本,其中大部分在标题里都有类似“怎么”“如何”“方法”等字眼。在国内的各大教育类网站和公众号上也充斥着许多教你如何正确育儿的专家建议,或是成功经验。
当然,许多教养实操类书籍、经验贴及推文给父母提供了一些实用建议,然而更多的书籍或推文则夸下海口说只要你掌握了正确的技术,你家孩子的未来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真的是这样吗?
高普尼克在书中表示:各类的育儿建议也许会让父母在育儿过程中更加迷茫,甚至产生育儿焦虑:生怕没有按照所谓专家的某条正确育儿方法,就不能培养好自己的孩子。
二、为人父母究竟要做什么?
如果教养模式是错误的,那么正确的是什么?高普尼克表示:“Parent”(父母)其实不是一个动词,也不是一种工作形式,它不是,也不应该指向一个目标——将孩子塑造成某种特定类型的成年人。相反,成为父母,照顾一个孩子,是成为一种深刻而独特的人类关系的一部分,投入到一种特定的爱当中。为人父母,本质不是教养,而是爱。
(一)作为父母,最重要的奖励不是孩子的成绩和奖杯,甚至也不是他们的毕业典礼和婚礼,而是与孩子一起生活所感受到的身心愉悦,以及孩子与你在一起的点滴快乐时光。
如果为人父母,特别是幼儿的父母,是一件相当可怕的工作,那么至少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份相当伟大的爱。我们所感受到的对年幼孩子的爱,以及他们对我们的爱,都是无条件和亲密的,在道德上深刻,在情感上热烈。
(二)爱孩子并不是给他们一个目的地,而是为他们的旅程提供给养。
爱没有目标、基准或蓝图,但爱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不是为了改变我们所爱的人,而是为了给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蓬勃发展。爱的意义不是塑造我们所爱之人的命运,而是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命运;不是为了向他们展示道路,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道路,哪怕他们所走的道路不是我们想选的,也不是我们能为他们选择的。确切地说,爱孩子的意义就是为那些无助的幼儿提供一个丰富、稳定、安全的环境,这个环境充满变化、创新和新奇的元素,可供他们无限发展。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2022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童享阳光课题组的成员们将开启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科普专题,与各位家长一起,共同助力孩子的成长。第一个月是认知专题,有诸如“如何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和“孩子出现学业倦怠怎么办”等干货满满的科普内容。第二个月是社会性专题:有“发现孩子早恋了怎么办”等一系列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事。我们将结合心理学理论,为家长们提供参考建议。
本导言的最终目的,即在此借助高普尼克《园丁与木匠》中的核心观点,表明我们的立场:为人父母,不是“教养孩子”,不是“驯服”的过程,更不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另一个人”的过程。为人父母,本质是爱。即倾听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陪伴孩子成长。我们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推出来系列文章,所做的只是想要家长们了解自己的孩子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为什么会发生这些行为或现象。至于建议部分供家长们参考,它们并不是金科玉律,具体还是要在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来定夺。只要心中爱孩子,就按自己想的最好的去做吧!
资料来源:[美]艾莉森•高普尼克.园丁与木匠[M].刘家杰,赵昱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
图片来源:https://cn.bing.com/
编辑:胡雯
排版:何宽
审核:于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