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引起肺炎疫情以来,大众对发热、咳嗽、乏力等临床表现症状敏感至极,可谓“见咳色变,闻咳丧胆”。特别知道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大家不由得把脸上口罩裹得更严实三分。而这些行为的背后,是人们的担心、紧张和恐惧,甚至有人因此出现焦虑症、强迫清洁症、疑病症等心理疾病。
疫情危机心理热线中有位心理咨询师透露:一位求助者第一天觉得自己眼睛痒、鼻子痒,第二天就觉得有一点鼻塞、流鼻涕,伴随嗓子疼、头疼等。他自己在武汉隔离,家人都在老家。虽然天天量体温并且正常,但他仍然觉得自己符合新型肺炎的症状。
常识告诉我们:身体出现了症状,一定是身体得了病。
科学说:身体有症状却检查不出问题,可能是心理因素在捣鬼哦。【心理问题躯体化】指人们在发生心理不适时,不是或较少以焦虑、恐惧及情绪变化等心理化的方式呈现,而是以躯体症状的方式呈现,最常见的躯体化症状为头昏、头痛、耳鸣、乏力、睡眠障碍、胸闷、心慌、慢性疼痛、咽喉梗阻、厌食、腹胀、尿频等。
如何应对诸如此类的对患病的担心呢?
一是要稳定情绪。如果没有出现发烧、干咳等典型的症状,身边也没有确诊或疑似的病例,而且自身也很少外出,那么被感染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因此不要过度恐慌和焦虑。
二是理性分析。仔细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例如自己出现一些感冒症状,但无发热症状,可先进行网上问诊,避免盲目到医院检查增加感染风险。
三是改变行为。如果知道自己是健康的,但是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要担心,那么可以转移注意力,找一件事情自己可以长时间投入去做的;或者可以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法来放松自我。
四是寻求心理援助。如果你没有显著症状,即便医生和医学检查证明没有被感染,但依然坚信自己已被感染,这叫疑病状态,此时应该寻求心理援助。为了减轻和预防疫情导致的心理困扰,各地都有设立了应对疫情的心理援助热线。通过扫描以下的小程序码可以查询到各地心理援助热线电话。
我们需要科学地调适自己的心态,勇敢地面对疫情!相信自己,加油!
(作者: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