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百年百位”心理学家大讲堂在广西师范大学启动

时间:2022-06-10浏览:213

2022年6月9日,中国“百年百位”心理学家大讲堂启动仪式在广西师范大学隆重举行。大讲堂由广西师范大学举办,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承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和广西心理学会协办。本次大讲堂以“百年风流彪青史,沧海桑田续新篇”为主题,旨在分享中国心理学百年历程中代表性心理学家的成长历程和学术成就,传播中国心理学文化,使中国心理学走向全社会、走向全世界。

 “百年百位”大讲堂启动仪式现场

在启动仪式上,主持人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教育学部部长孙杰远教授首先向各位专家介绍了本次大讲堂活动的背景和初心。他认为,心理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心理学科与新时代国家战略密切相关,特别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国家战略中,心理学科是其中最为直接的关联学科。开展本次讲堂活动,分享百年百位心理学家的思想,既是我国民族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广西作为民族进步教育示范区、广西师范大学作为一流高校建设的重大举措。

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杰远教授主持

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贺祖斌教授在致辞中高度评价本次讲堂的重大意义。他认为,本次大讲堂活动必将进一步促进心理学家的智慧碰撞和思想交流,推动扎根中华文明的中国心理学本土研究再上新台阶。同时贺校长也真诚致敬并感谢为中国心理学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前辈先贤,真诚希望各位领导专家给予我校心理学科发展更多支持。

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贺祖斌教授致辞

中国心理学会现任理事长、河南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赵国祥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心理学人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进取,在扎根中国大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思想的引领下,呼应时代精神、革命精神,立足中国现实,瞄准学术前沿,以科学的态度,为追求幸福的民众提供助力之法。他勉励后来者不负前任的期望,在珍惜青春,不负韶华的理念指引下,定能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使中国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心理学的百花园中绽放出璀璨的魅力之花。

中国心理学会现任理事长、河南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赵国祥教授致辞

在致辞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学心理学学部召集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教授精辟概括了百年来中国心理学家成长历程中呈现出的六大特点:一是爱国;二是融东西方文化为一体;三是坚持正确的方向;四是勇于攀登高峰;五是脚踏实地研究中国,为国家亟需而出力;六是中国心理学家几乎都是人民教师,形成了中国心理学家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学心理学学部召集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致辞

国际心理学科学联合会前副主席、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张侃研究员在幽默而深邃的致辞中指出,广西师范大学举办的此项活动,具有很强的历史意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心理学科提出了难得的机遇和重大的挑战,本次大讲堂必将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国际心理学科学联合会前副主席、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张侃研究员致辞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卓敏讲座教授、美国教育研究协会院士、国际应用心理学会院士侯杰泰教授指出,中国心理学近百年的发展体现着中国速度,心理学人才发展队伍不断壮大,相关研究立足本土不断创新。他深情回顾了在大陆开展SPSS研修班的经历,感受到中国心理学统计教育发展潜力巨大,现在国内的心理统计学领域已经有世界级的研究,衷心祝愿未来心理学发展越来越好。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卓敏讲座教授、美国教育研究协会院士

国际应用心理学会院士侯杰泰教授致辞

华南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广西师范大学讲席教授莫雷认为,广西师范大学举办的“百年百位”心理学家大讲堂作为对中国心理学百年发展的纪念,既回顾历史、发扬传统,又启迪后学、继往开来,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通过此次“大讲堂”的交流契机,心理学人共聚一堂,凝心聚力,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共谱新华章,为中国心理学学科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致辞中,莫雷教授对于广西师范大学长期聚焦边疆民族地区的心理学研究和应用,坚持走特色鲜明的学科发展之路表示赞赏,并期待广西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努力加速,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发展。最后,莫雷教授还指出,广西师大与华南师大是亲密的兄弟院校,长期以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愿意为两广心理学协作尽自己的力量,同时希望全国的心理学同仁,继续关心和支持广西师范大学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为打造习近平总书记描绘的“壮美广西”的美好前景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华南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广西师范大学讲席教授莫雷致辞

本次活动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承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广西心理学会协办,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进行。国内外近400位专家学者同步在线参加此次活动。根据大讲堂的规划安排,每期以线上方式隆重推出一位心理学家的学术思想、学术历程和治学感言。

文: 余益兵/张姝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