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第三届文化与共生教育国际会议在桂林召开

时间:2023-11-21浏览:1482

 2023年11月17日至19日,第三届文化与共生教育国际会议在广西桂林举行。本次大会由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来自国内外38所高校和基础教育学校的200余名专家学者、教师和硕博研究生参会。会议主题为“共生视域下的技术、文化与教育”,与会代表围绕“从共生出发——人工智能时代之教育探究”“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文化转型及其教育因应”和“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的理论与学校课程实践”等重要议题,通过主旨报告、分论坛报告、圆桌沙龙等形式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

 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孙杰远教授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及其主题的重大意义和时代前沿性,认为共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识,文化与共生教育日益成为当下及未来教育的重要选择。特别表示,广西师范大学长期致力于文化与共生教育研究,愿意为所有致力于相关研究的海内外学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并通过各种形式推进这一重大问题研究的深化与创新。

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孙杰远教授致欢迎辞

 新西兰幼儿教育师范学院副校长Rosina Merry致辞,她指出,系统生命观包含了“共生视域下的技术、文化与教育”这一重要哲学主题,如同生物实体一样,人类社会机构特别是教育、工业和治理,处在复杂且多样的系统之中,是全球系统和互联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西兰幼儿教育师范学院副校长Rosina Merry致辞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国际部大中华区主任Stella Wang发表致辞,她在广西师范大学与麦考瑞大学作为国际合作伙伴的框架内阐述了关于国际教育与合作的看法,认为国际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促进学生与不同文化的互动,同时还作为一种交流共生教育的最佳方式,发展教育的共同理解,巩固共生教育原则的承诺。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国际部大中华区主任Stella Wang致辞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曹叠峰副主任最后致辞,他全面阐释了中外人文交流的丰富内涵、工作领域及近年来的有关重要政策与实践,强调教育是人文交流的基础领域,加强教育领域的中外人文交流,对于促进多元文化共生与发展,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本次会议就这一问题能够产生深入交流、形成重要共识,特别是要为人工智能教育和文化发展带来新的思考和智慧。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曹叠峰副主任致辞

 开幕式由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先贤教授主持。参加开幕式的有西南大学资深教授张诗亚教授,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会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宝立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程天君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李政涛教授,浙江省新型智库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首席专家、杭州师范大学王鉴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涂艳国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教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阚阅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徐继存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樊秀丽教授,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院长王屹教授,《民族教育研究》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海路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姜添辉教授,台湾师范大学张建成教授,台湾嘉义大学李新乡教授,台湾中正大学李奉儒教授,台湾文化大学廖远光教授和台湾东华大学张志明教授等专家学者代表。

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先贤教授主持开幕式

 18日上午的主旨报告分别由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宝立研究员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主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宝立研究员主持

 西南大学张诗亚教授通过解读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斯万特·帕博关于尼安德特人的研究,以及对儒家文化中“仁”的释义,诠释了共生的本质及其重要性。他深刻指出,共生在于达成人与自然的共生以及人与人、文化与文化的共生共识,AI时代更需要构建基于交流、合作和创新的共生关系。

西南大学张诗亚教授作主旨报告

 北京大学刘云杉教授从“学习者中心:学习替代教育”“目标导向的学习如何形成”“训练猎手:目标导向的自主学习者”和“从潜能到优绩:悬浮的训练管道”等四个方面,批判地指出,当下教育要警惕机器学习对人的教育僭越及教育学习化问题,呼吁教育要立足、回归到人与教育的内在共生性。

北京大学刘云杉教授作主旨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迈克尔•彼得斯教授指出共生教育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他强调生物数字哲学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生物数字结合是教育与文化中的新一代共生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迈克尔•彼得斯教授作主旨报告

 杭州师范大学王鉴教授在报告中强调,当今世界存在文化冲突和文化共生两种声音,文化共生是文化建构的过程,是人类文化共处共生的价值取向。教育的任务是承认与尊重文化多元为基础,建构与发展文化共生为目标。同时指出,中国对共同体教育的探索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共同体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这些都可以在共生教育框架下加以认识和阐发。

杭州师范大学王鉴教授作主旨报告

 山东师范大学徐继存教授围绕乡村学校发展问题展开主旨报告,指出,乡村学校的发展既不能离开乡村,也不能离开城市,仅从乡村内部着眼乡村学校发展是不够的,必须在城乡融合与良性互动中探寻新的发展道路。同时阐述了三种乡村学校发展观,即社会改造论、整合论和社会服务论。

山东师范大学徐继存教授作主旨报告

 安徽师范大学姜添辉教授指出语词属性构成特定的结构,并形成特殊化的语言内部逻辑,此种内部逻辑管理行动者的思维体系,继而认识法则与实践法则的运作,这些关联性表明,语言内部逻辑是影响学生学习表现的根本性成因,而非单纯的语言编码类型。

安徽师范大学姜添辉教授作主旨报告

 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琼•康威教授认为,需要在人工智能影响下的学习环境中保持以人为本。她指出,沟通在建立健康、有效的关系以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应是促进而不是消弭人际关系的发展,教育要致力于发展任何特定环境下的良好沟通能力,教师在其中具有关键作用。

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琼•康威教授作主旨报告

 台湾师范大学张建成教授从文化视角探讨不平等问题,认为他者归类系统是构成社会不平等的主要机制,它的内涵有学理方面的文化基础,也有实践方面的制度运作。

台湾师范大学张建成教授作主旨报告

 广西师范大学孙杰远教授围绕认知是人类文明萌发的思辨核心、共生是中华文明延展的思辨范式、统合是中华文明传创的人类愿景等创新性命题,作了题为“认知与共生:中华文明的思辨范式”的报告。特别在报告中深刻阐发了中华文明的共生内核、共生基因与共生机制,并对中华文明思辨范式的认知特性做出高度淬炼与概括。

广西师范大学孙杰远教授作主旨报告

 18日下午是会议分论坛和圆桌沙龙,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们围绕“从共生出发——人工智能时代之教育探究”“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文化转型及其教育因应”和“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的理论与学校课程实践”三大议题,展开了充分的学术汇报与热烈的交流讨论。

分论坛、圆桌沙龙部分与谈嘉宾和发言人风采

 19日上午的主旨报告分别由华中师范大学涂艳国教授和广西师范大学王彦教授主持。

华中师范大学涂艳国教授主持

广西师范大学王彦教授主持

 河南师范大学赵国祥教授指出共生教育源于中国文化的优秀基因,共生教育的社会心理基础包括认知共同、情感共鸣、行为共进、资源共用、目标共认、成果共享。

河南师范大学赵国祥教授作主旨报告

 南宁师范大学王屹教授指出高质量共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是助力“中文+职业技能”面向东盟“走出去”的重要举措,并从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的发起机构、行动进程、发展愿景,以及建设创新高地来阐述要共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促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创新高地。

南宁师范大学王屹教授作主旨报告

 浙江大学阚阅教授通过调查参与国际组织实习项目的中国青年发现,中国青年具有良好的国际组织胜任力,但与发达国家的实习生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价值观、核心能力、管理能力方面还有待加强。

浙江大学阚阅教授作主旨报告

 《民族教育研究》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海路副教授从“讲什么:文化培根,写中华民族故事”“为何讲:语言搭桥,传中华民族故事”和“怎么讲:故事铺路,讲中华民族故事”三个方面,阐明了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重要性和具体策略,同时也认为需要发展和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国际责任。

《民族教育研究》编辑部海路副教授作主旨报告

 首都师范大学樊秀丽教授基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场域中多动症儿童的照护关系的长期田野考察和分析,指出,照护关系存在于人的日常人际交往之中,是每个社会公民都需要且可以努力做到的行动。照护发生之时,爱的品质便会滋润人在关系中成长。学校教育无疑要以爱为出发点,不断发展照护行动与关系。

首都师范大学樊秀丽教授作主旨报告

 台湾嘉义大学李新乡教授指出弥平文化不利以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乃是教育的崇高理想,也是社会对于学校治理的最高期许。

台湾嘉义大学李新乡教授作主旨报告

 广西师范大学袁磊教授指出在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共生的未来教育新生态中,要以共生哲学为基础去阐释和看待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既要明晰人类在教育生态中的价值取向,同时要兼顾人工智能的价值取向。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共生的未来教育新生态系统要形成人机共教和人机共学的优质教育服务。

广西师范大学袁磊教授作主旨报告

 广西师范大学杨小微教授从“文化共生的前提在共享,共享的前提在共识”“大学与中小学课程合作创新中的互动与共生”和“基于地域和学校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可能性”三个方面阐述课程创新中的文化共生。

广西师范大学杨小微教授作主旨报告

 19日上午的分论坛和圆桌沙龙总结汇报中,广西师范大学张文超博士、张玲副教授、王丽副教授、皇甫科杰博士和范元涛博士分别对各位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的报告进行了总结汇报。分论坛圆桌沙龙总结汇报由广西师范大学王彦教授主持。

分论坛、圆桌沙龙总结汇报

 19日上午的闭幕式由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李颖主持。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李颖主持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协理副校长沈伟教授致辞。他对本次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发表了自己对教育国际化和中外教育合作交流的三点看法:一是如何把中外合作办学做得更好,二是如何共享教育优质资源,三是如何做好教育和科研的国际化。最后,他表达了对与广西师范大学合作的期待。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协理副校长沈伟教授致辞

 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孙杰远教授在会议闭幕式上致辞。他认为本次会议的主旨报告紧扣时代主题,专家学者的主旨报告充分体现了扎实的学理支撑、严谨的逻辑推演及恰切的研究方法,共同呈现出一场难能可贵的学术盛宴。同时认为,分论坛和圆桌沙龙中的青年学者们,也展现了敏锐的问题意识、优秀的研究素养和朝气蓬勃的研究活力。孙杰远校长强调,这次会议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是一种深邃的延展、是一种美好的集采、是一次韧性的考验,必将在文化与共生教育会议史上留下深刻印记。

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孙杰远教授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