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抗疫】居家隔离期子女与父母如何方舟共度

随着疫情形势的发展,大家纷纷响应着国家“不出门、少出门”的号召,在特殊时期不给国家添麻烦,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有网友戏称“终于到了躺在家里就能给国家做贡献的时候”。居家隔离的时期,恰如全家方舟共度的情形,它既是亲情患难与共,也会在航行中出现各种问题。我们通过自身体验和向同学们了解,发现方舟共度期常会出现以下问题,小伙伴们商议了一些对策,共大家参考。

一、父母情绪在疫情期发生反转

平时和疫情爆发前温和待人,对孩子嘘寒问暖。



疫情爆发后突然焦虑烦躁



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人们的控制感被剥夺了。控制感是指人们相信自己的选择和行为与相应的结果存在一致性的一种认知状态。人总希望世界的运行法则符合自己的信仰理念和预期。当世界和人们想象的不一样,人们也会感到无能为力、无所适从,感到一切失控,就容易出现如生气,暴躁,愤慨等负面情绪。二是心理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自然反应。

应对的方法有:

多多陪父母。长大后的我们与父母的交流本就越来越少,可以趁抗疫宅家期间放下手机,和父母好好沟通交流。比如可以聊聊父母过去的事情,问问老妈为什么看上老爸转移话题可以达到转移注意的效果,同时还具有拉回温情的控制感回归效果。

教教父母新事物。当我们在生活上与时俱进时,也别忘了让父母紧跟时代发展。如果父母在信息技术方面跟不上时代的速度,可以教教他们如何使用微信上的生活缴费功能如何在微信上实时查询最新的疫情分布情况?你可以多教教他们新的事物。这些方法可以强化孩子长大了的欣慰感,也是很好的应对技能哦。

帮帮父母做家务。想想以往放假回家生活,大多数的时间都忙于与过去的同学、朋友聚会,不着家。现在宅家里,可以帮父母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忙洗菜、做饭大扫除小事虽小,却能尽透大情大爱。

二、防疫观念代际差异形成的冲突

怎么防疫,经常会出现两代人在观念上的代际差异,父母、孩子的主张不一样,甚至还出现争吵。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之集合,与成长环境以及个人经历有关,不同时代的成长背景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见识,导致子女和父母在诸多问题上有不一样的看法。

比如,子女认为防疫在家要多杀毒除菌,打扫卫生,可是父母却认为偶尔打扫一次,只要不到外面与他人接触即可。子女会觉得自己的父母掉以轻心,不重视疫情,会反复多次督促父母打扫卫生,父母则因此产生消极情绪,最后可能还会发生争吵,影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怎么处理这个冲突呢?

控制情绪,开诚布公谈心。我们不妨和父母倾诉一下内心的想法,了解对方的认知观念,尝试在双方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找到一个平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父母提高对疫情的重视。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与父母产生矛盾时,不要一味地将父母的做法与言论当作错误信念,用冰冷的言语加以讥责,发泄情绪。可以换位站在父母的立场思考问题,用父母可以接受的观念理论说服对方,以事实证据为支撑,科学报道为根基,用适当的语言和温和的话语与父母交谈内心的想法,达到让父母重视疫情的目的。也许,还能发现,其实我们也有错误的时候。


三、感到父母唠叨增多

由于疫情爆发,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变得更多,会觉得父母的唠叨增多了,从而加剧本来对父母唠叨的厌烦感。



唠叨是孩子成年后对父母的一种普遍印象,其实是关怀的过多表现。面对增多的唠叨怎么办?

耐心倾听不论父母指责什么,都先不要反驳,耐心的听完,等父母平静后好好的告诉他们你的想法,让父母知道我们已经明白了。



表现积极态度。在父母吩咐你做什么,你只要说“好”。越是反对,父母越是要力图说服。他们通常认为“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多”。



转移注意力。当你发现父母不停的开始讲述某一个话题时,可以找一个父母关注的话题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比如播放父母喜欢的歌曲或者电视剧。

四、突发心理应激反应

天天宅在家中,家庭成员的人际距离过近,对疫情的恐惧情绪互相传染,不论是父母还是我们,都产生了特殊的身心紧张状态,可能因为某一小事产生突发应激反应,如莫名其妙的争吵、不理睬反应等等。怎么办呢?

让情绪保持稳定。两代人处于应激反应后,我们要主动克制和调试自己的负面情绪,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进行理性的思考和选择。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冥想、适当的休息放松等方式来实现。同时也要调整好自己的生活状态,静下心来去学习一项新技能,比如下厨、运动、书法、写作等等,以此减少与父母产生矛盾的机会。

给予父母支持。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成年人需求是多元和适度的。然而疫情阶段,我们的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得不到支持,因此我们需要给予产生应激的父母一定的支持。陪伴是重要的社会支持,我们需要陪伴在父母身边,帮助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在陪伴时,拉近与父母的距离,沟通时主题可以更丰富一些,不要只谈疫情。



作者: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