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广西师范大学在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再创佳绩

2021年9月27日,教育部公布了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孙杰远教授的论文《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本质、逻辑与基本问题》荣获二等奖,杨茂庆教授的著作《多元与交融——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融入问题与对策研究》荣获三等奖。本届评奖,全国共有344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26项、二等奖119项、三等奖199项,广西师范大学获奖成果数在全国125家获奖单位中位列第32名。

孙杰远教授的论文《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本质、逻辑与基本问题》发表于《复旦教育论坛》2020年第1期。该论文对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本质、逻辑与问题做了系统的理论阐释,形成了关于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较为完整的理论建构。论文自发表以来,广受学界好评,被《新华文摘》2020年第10期全文转载。截至2021年9月28日,中国知网数据库统计该论文下载量达2326次,引用次数达23次,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孙杰远教授多次受邀做以本论文为题的学术报告和培训授课,社会影响良好。

杨茂庆教授的著作《多元与交融——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融入问题与对策研究》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融入问题与对策研究”(CMA120168)的最终成果,被教育部中国教科院、全国流动儿童研究权威专家吴霓教授封面推荐。该著作由商务印书馆2019年10月出版,主要内容均已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杨茂庆教授多次以著作内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做主旨报告,特别受邀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做主题英文报告。

据悉,该奖项自1990年启动以来共举办六届。截至目前,广西师范大学共有6项成果获奖,其中孙杰远教授在第五届、第六届中连续两届获得该奖项。

获奖成果内容简介:

孙杰远教授获奖成果

该论文提出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政治学范畴,突破了以往将教育治理现代化局限于普通教育学的认识论,超越了“治理现代化”的西方学术语境与话语体系。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逻辑,意在表明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我国政府和学者基于中国实践、中国价值和中国话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创新性认识和本土化认识。论文科学揭示了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意在表明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其历史动态性,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是不是外来的,也不完全是现代新生物,而是中国几千年教育治理思想与实践演变的结果。科学阐述了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逻辑,特别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性实践特征。廓清和分析了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治理主体、治理对象与内容、治理过程与方法、治理评价等基本问题,相较于以往相关研究只关注某个问题或关注某些表象问题而言,更加完整而系统地展现了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基本问题架构。论文通过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系统理论论述,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范型,不仅对教育治理现代化后续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见的思路、框架与观点的借鉴,对于国际社会关于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同样具有理论影响力。通过系统建构起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体系,特别是关于教育治理现代化“三大逻辑”和“四大基本问题”的阐发,目的是为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和智力支持,从而有助于推进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通过确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进而能够起到增强政府、学者和广大人民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作用。

杨茂庆教授获奖成果

该著作论述了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融入的理论基础,探析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融入的重要指标和理论困境,以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为例,深入分析其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主要问题及成功经验,进而选取我国西南地区的广西、贵州、四川为调研区域,收集大量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融入的第一手研究资料,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总结我国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融入状况,提出合理的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对策和建议。具体包括“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融入的理论基础”;“国外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与启示”;“贵州、四川、广西的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融入状况”;“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融入的实现逻辑与策略”。著作以身份认同理论为核心理论基础,以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以及调查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结合现实寻求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特点,总结经验,为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融入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视角。全面真实地呈现西南多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融入现状,对国外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进行研究,为我国流动儿童社会融入提供丰富的国外经验,同时也为我国城镇化进程提供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融入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