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日下午,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承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广西心理学会协办的中国“百年百位”心理学家大讲堂第三十八讲顺利在线举办。苏州大学刘电芝教授作了题为《我的心理学人生:40载学习心理学领域的探索与感悟》的专题报告。本场报告由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保瑞教授主持。
图1 刘电芝教授作报告
刘电芝教授主要从成长经历、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三个方面对自己在心理学领域的40年进行回顾。
刘电芝教授的青少年时期几乎都是在农村度过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常令她感到疲倦与无聊,但也正是这段乡村生活经历使青年时期的她产生了对学习、对课堂的深深渴望。高考恢复后,刘电芝教授发奋三年,终于考取西南师范大学。她认为这是自己人生最大的转折与欣喜。1983年本科毕业后,刘电芝教授留校任教,这期间又攻读了硕士与博士学位,成为了博士生导师,后于2004年进入苏州大学任教。刘电芝教授感叹道,因为高考恢复与改革开放,她才有机会走在大学校园的道路上,开启了自己的心理学人生。
在科研方面,刘电芝教授着重介绍了自己从事学习策略与自闭症的相关研究。刘电芝教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优差生的观察与思考,开始探究学习策略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影响。在受到实验学校老师的好评与论文发表的鼓励后,她进一步将学习策略训练拓展到小学的各个学科中。在理论上,刘电芝教授建构了学习策略的多重加工模型以描述学习策略这个动态变化过程;在研究内容上,她首次尝试进行计算策略的脑机制研究,并开始关注内隐策略;在研究方法上,刘教授将量化研究过渡到质性研究,编制开发策略量表、策略意识问卷等研究工具,进一步拓展了对学习策略训练的应用。同时,她把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感悟进行总结归纳,提出对立角度、综合角度和联系角度等思路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在自己的研究和对学生的指导当中。刘电芝教授认为,学习者与教师都应该重视思维方法的培养。
在2017年以前,刘电芝教授从未接触过自闭症研究领域。当了解了有关自闭症家庭的情况后,她决定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运用自己所学心理学知识、发挥自身心理学特长,为自闭症干预研究作出贡献。刘电芝教授在考察了主流的自闭症干预形式后发现,传统的训练方法或许并不适合自闭症儿童的干预,因此她探索了新的干预路径,即整合了建构主义思想、最近发展区理论、观察学习理论与团体动力学理论的大社交团体服务。迄今为止,刘电芝教授团队带领的大社交团体服务已经对200余名自闭症患者进行干预,团队工作受到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广泛认同。刘电芝教授团队采用多维度的指标考察自闭症儿童干预的有效性,发现自闭症儿童不仅认知和社交能力等得到了显著改善,肠道菌群、脑电数据、催产素等指标也发生变化,证明了大社交团体干预的有效性。回顾过去40年的研究生涯,刘电芝教授感悟道,正是因为自己步伐不止,不停地“折腾”,在偶然的开始中持续地探索,在探索中寻求快乐,才有了学术上的创造和发展。“只要你下定决心,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刘电芝教授以这句话与青年学者共勉。
在教学经验方面,刘电芝教授认为教学与研究能够相互促进,互利共赢。《教育心理研究方法》是刘电芝教授完成的第一本教材,也是国内心理学界最早的研究方法类教材之一。在研究与教学过程中,她深感国内心理学科研需要一本通俗易懂、能够教会心理学学者研究方法的书。于是在编写的过程中,她将自己的科研结果与体会融入书本,真正做到了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其次,刘电芝教授提到自己在教学方式上的改革——从一讲到底改为互动式教学。她发现在高校教学课堂中,互动式教学可以让学习者与教学者都得到启发,这样不仅可以将知识教授给学生,自己也能得到成长。最后,刘电芝教授总结自己在这40年科研与教学中的六点感悟:一、寻方法、找规律是解决问题的王道;二、把握偶然,持续耕耘才能迎来发展;三、培养创新的人格特征;四、积极自我反馈,保持持续的动力;五、勇于走出舒适区,才能拓展新边界;六、要大胆尝试不同领域、不同分支的交叉研究。
图2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保瑞教授主持
报告最后,主持人常保瑞教授总结道:纵观刘电芝教授40年的学术经历,有三点值得大家学习。一是关注学习。学习是智慧的本质特征,学习在学习型社会里显得尤为重要。她将40年学术生涯集中在学习上,成果显著,也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二是关注教育。学习现象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但学校仍然是学习的主要领域和主要途径。关注教育领域里的学习现象,学习心理学乃至整个心理学就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三是关注成长和变化,成长和变化既是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习的结果。关注个体和群体的成长和变换的趋势,是心理学研究不竭的灵感之源,在这方面,刘教授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