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教授做客第五届广西师范大学心理学“独秀”创新讲堂

为加快推动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启迪学生的创新智慧,2024年10月12日上午,由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的第五届广西师范大学心理学“独秀”创新讲座以线上方式顺利举行第二讲。北京师范大学刘超教授受邀为讲堂作题为《道德认知和情绪的心理与脑机制研究及其应用》的专题讲座。本场讲座由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左世江博士主持。

讲座开篇,刘超教授详细阐述了其团队在道德认知领域对欺骗行为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个体大脑网络中的执行功能系统、心理理论系统以及奖赏系统均参与到欺骗倾向性的预测过程中,这些系统与其他脑区的连接强度及信息传递效率对个体欺骗倾向性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第三方利他行为中的见义勇为也是近年来刘超教授重点关注的内容。刘超教授团队通过多种实验,如VR情景实验和急性应激调节实验等,对这一行为的心理、脑与计算机制展开了全面探索。

随后,在道德情绪研究板块,刘超教授的系列研究表明,内疚和羞耻两种道德情绪在行为归因和关注焦点上存在差异,且在大脑活动方面表现不同。例如,内疚在背内侧前额叶皮层和眶额叶皮层呈现更强活动,而羞耻在大脑中的活动区域与内疚有所不同,更多地涉及内部规定,关注自我,在面对道德规范违反时,个体往往会产生想要逃离的感觉,且会考虑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此外,研究结果还发现感激情绪其对个人和社会虽有积极影响,但也存在负面效应。

刘超教授的研究成果在教育和犯罪评估等领域展现出重要应用价值。比如在德育方面,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全面性教育能够有效减轻儿童因偏爱内群体而对其他群体产生距离感的情况。在犯罪危险性评估领域,他们通过采集和分析在押人员的身体神经、情绪动作等数据,建立了针对犯罪行为的预测模型,并且目前该模型所衍生的心理画像系统已成功集成到个别地方的监狱局大数据平台,在实际中进行示范应用。    此次讲座内容十分丰富、逻辑严谨,极大地加深了同学们对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的心理与脑机制的理解。

(文/ 冯思思  审核/蓝廖国 张姝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