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

尊师重道,敬业乐群

研究进展

徐科朋副教授团队在《心理学报》发文提出新的传统宠物物种主义解释宠物间道德地位差异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社会心理研究团队撰写的学术论文《传统宠物主义:养宠人身份、宠物类型与宠物特质对宠物道德地位的影响》刊发于《心理学报》2023年第55期。《心理学报》创刊于1956年,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为我校认定的A1类权威期刊。本文第一作者为我校教育学部徐科朋副教授,我校教育学部张姝玥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许燕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宠物与人类的关系日益紧密,宠物的道德地位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宠物物种主义指出宠物在动物道德等级中高于其他动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非传统宠物登上宠物舞台,非传统宠物是否会像传统宠物一样得到宠物主人的偏爱不得而知。

本文采用三个研究,基于当代中国社会实际的宠物分类, 探讨养宠人身份、宠物类型与宠物特质对宠物道德地位的影响。具体而言,研究1采用2 (宠物类型:传统宠物vs.非传统宠物) × 3 (养宠人身份:传统养宠人vs.非传统养宠人vs.不养宠人)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考察养宠与否对不同类型宠物道德地位感知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宠物道德地位高于非传统宠物,能动性、感受性、危害性在此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图1 能动性、感受性与危害性在宠物类型和道德地位之间的中介作用路径图

不同伦理立场的个体会依据不同的观念做出不同的决策。为了进一步证明结果的稳健性,研究2将基本道德取向作为协变量,重复验证养宠人身份和宠物类型对宠物道德地位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比起非传统养宠人,传统养宠人感知到的传统宠物道德地位更高;两者感知到的非传统宠物道德地位无显著差异。

研究1和研究2共同验证了传统养宠人对传统宠物的偏爱,而在非传统养宠人身上则没有观察到这种偏爱。因此在研究3中将进一步探讨这种偏爱的作用路径。研究3将宠物依恋作为自变量,传统宠物道德地位作为因变量,动物同理心为中介变量,探讨传统养宠人感知宠物道德地位的路径分析。结果发现:动物同理心在传统养宠人宠物依恋与传统宠物道德地位之间起中介作用。


图 2 动物同理心在宠物依恋和道德地位之间的中介作用路径图

这些结果均表明宠物内部也存在道德地位差别,具体为传统宠物的道德地位高于非传统宠物。本研究在宠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传统宠物物种主义,解释了宠物间道德地位差异的原因,同时有利于对现有人宠关系的解读,相比于非传统宠物,传统宠物拥有更高的感受性与能动性、更低的危害性, 这些拟人化的特征使得养宠人对传统宠物的情感联系更紧密。

 



[1]徐科朋,欧倩倩, 薛宏, 罗冬丽, 张姝玥, 许燕. (2023). 传统宠物主义:养宠人身份、宠物类型与宠物特质对宠物道德地位的影响. 心理学报, 55(10), 1662-1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