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

尊师重道,敬业乐群

【中国“百年百位”心理学家大讲堂】第四十三讲——郭春彦教授作题为《在人类记忆领域开展研究——我的经历》的专题报告

2024年3月17日下午,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承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广西心理学会协办的中国“百年百位”心理学家大讲堂第四十三讲顺利在线举办。首都师范大学郭春彦教授作了题为《在人类记忆领域开展研究——我的经历》的专题报告。本场报告由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韦义平教授主持。

在本次讲座中,郭春彦教授结合自己主持的基金项目分享了在记忆领域的系列相关研究。

图1 郭春彦教授

讲座开始,郭春彦教授简要讲述了自己曾主持的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主要内容及发现。依托第一项基金《记忆编码与提取的神经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郭教授围绕记忆的编码与提取过程问题,采用脑电技术探讨了大脑Dm活动的记忆和遗忘的差异。在发现中国汉字的相继记忆效应之后,郭教授继续开展了跨通道的相继记忆效应研究。依托第二项基金《工作记忆与情景记忆关系的神经机制研究》,郭教授率先开展了情景记忆贮存与新异客体在工作记忆神经机制的差异研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工作记忆神经机制的量化测量方法,探讨了工作记忆与情景记忆关系的神经机制,论文被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Human Brain Mapping》。第三项研究基金是《工作记忆与情景记忆重复效应的神经机制研究》,郭教授首次在国际上将ERP技术与定向遗忘范式结合,考察汉字的具体效应。第四项基金是《人类记忆过程:概念启动与熟悉性的神经机制》,郭教授利用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来研究概念启动与熟悉性的关系,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通过第五项基金《联结再认的心理与神经机制:熟悉性与回想的作用》,郭教授形成了三个系统的研究发现:其一,整合性促进构成联结的项目再认表现:熟悉性和回想加工的贡献;其二,整合性对联结再认的促进作用:熟悉性和回想加工的贡献;其三,整合性对双语学习和情绪损害作用补偿的机制:熟悉性和回想加工的作用。熟悉性和回想作为再认记忆的两个过程,记忆加工过程中熟悉性支持回想,而回想则支持联结记忆。若是联结记忆能依赖于熟悉性加工那么大脑记忆和注意资源将可以获得更合理地分配。

随后,郭教授以三项具体研究为例,详细讲述了记忆研究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发现。在中国汉字记忆的Dm效应方面,郭教授于1999年借助全国高校第一台ESI-128脑电仪开展了第一项ERP记忆实验,发现语义加工和非语义加工所表现出的ERP存在加工水平差异,语义加工和非语义加工的相继记忆效应(Dm)是不同的,记忆编码过程与编码时的条件有关。该研究第一次记录了中国汉字存在的相继记忆效应,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关于人类记忆过程是如何将面孔和命名整合在一起并形成永久记忆的这一问题,郭教授开展了跨通道面孔与命名整合的Dm效应相关实验。该研究发现了面孔记忆效应、命名记忆效应、整合记忆效应,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可。此外,郭教授还以双语者为被试,结合事件相关电位(ERP)探究了熟悉性在跨语言联结再认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整合编码促进熟悉性支持联结再认的效应不仅存在于单一语言中,在双语中也存在。该项研究为我国少数民族学生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了认知神经科学依据。另外,关于工作记忆与情景记忆的关系,郭教授以老年、青年、儿童为研究对象,成功解释了工作记忆ERP的表达、情景记忆的ERP效应(新旧效应)和两者之间的神经关系如何比较等问题。

图2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韦义平教授

报告最后,主持人韦义平教授总结道:从郭教授的研究经历可以看出其学术研究的成功有赖于以下五点:第一,资料先行。这要有高度的学术敏感性,能够及时捕捉国际前沿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方向。第二,方法技术的保证。它可以使相关研究能够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第三,理论彻底。研究的结果能够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结论精湛。第四,学以致用。将研究成果,主动地应用于教育实践和生活实践。第五,长期坚持。几十年不间断不放弃,不浅尝辄止、不轻易转换研究领域。扬我所长避我所短,这种境界值得我们后学者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