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

尊师重道,敬业乐群

【中国“百年百位”心理学家大讲堂】第五十讲:意义·文化·国家治理的心理知识构建:回顾与反思

2024年8月5日下午,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承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广西心理学会协办的中国“百年百位”心理学家大讲堂第五十讲顺利在线举办。中山大学景怀斌教授作了题为《意义·文化·国家治理的心理知识构建:回顾与反思》的专题报告。本场报告由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保瑞教授主持。

图1 中山大学景怀斌教授

景怀斌教授聚焦于文化与国家治理、政府决策、行为公共政策及中国文化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等研究领域,从心理意义机制、制度—心理机制、儒家思想的心理机理、国家治理中的心理原理、源自中国文化的两种方法论尝试以及反思与共勉六个方面,介绍了自己所遵循的“个人—文化—政府(组织)—国家治理”的学术研究路径,以及由“心”及“文”、依“文”论“国”的学术历程。

首先,景怀斌教授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对于人的终极问题——“心理意义”的追问。他深入探讨了“意义”的本质、心理意义的真实性、心理及心理内容的特征、心理意义的生成与发展机制,以及心理意义对心理学研究与实践的启示。

第二部分聚焦制度—心理机制,景教授从公共认知与政府决策的交叉领域出发,探索政府公共问题认知与决策的制度—心理机制。他分析了公务员职业压力及其应对策略,指出压力源于制度与个人,需要自我调适与社会支持。同时,领导中心模式影响政府决策,决策模式也会导致不同的心理与行为结果。制度运行受情境影响,与个体行为紧密相连。因此,心理学特别是文化心理学对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启示,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融合。

第三部分介绍了儒家思想的心理机制。景怀斌教授运用科学的心理学方法,深入研究仁、义、礼、智、信等儒家基本信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与意义。儒家文化与心理学关系密切,儒家文化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理论框架,而心理学也为解读儒家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二者之间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儒家文化的理解,也有助于推动心理学的本土化进程。在现代社会,儒家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构建个人品质,促进人性理解与人性塑造。

第四部分景怀斌教授介绍了国家治理的心理学原理以及治理与民心的关系。他指出,国家治理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合法性与有效性,涵盖多方式、多维度。心理学通过政策与民心互动为国家治理提供底层知识,治理效果则反映于民心,需要智慧引领,契合民众行动。因此,现代治理需要重视激励机制与认知方式的研究。

第五部分景怀斌教授针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本土方法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景教授深入思考了中国传统认知和思维方式对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可能贡献。一是中国传统的“故理类”思维方式可以转换为扎根理论的“类故理”编码。二是中国传统的文史哲思想方式能够为揭示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的理念、思想结构、思维方式与情感气质等意义机理提供独特的方法论支持。

最后,景怀斌教授还就自己的学术研究发展生涯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提出了即将来临的时代所面临的三大挑战:中国式现代化、人工智能及从“西学东渐”到“东思西进”的转变,希望可以与青年学者共勉,共同促进中国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与繁荣。

图2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保瑞教授

主持人常保瑞教授指出,景怀斌教授为青年学者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一是他深厚的学术积淀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不仅拥有扎实的学术基础,更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思考。二是他坚定的文化自信和责任感。他深知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他以问题为中心,扎根于深厚文化根基,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社会治理之需要,有责任,有担当,饱含深情,勇毅前行,实现了由“心”及“文”,依“文”论“国”的理想追求。

文/ 阮红婷 覃永婷

审核/ 方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