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发展与教育研究所开展第十八期学术沙龙

发表于 2023-05-20

2018年11月12日下午19:30分,本研究所于八号楼301会议室定期开展了第十八期学术沙龙。本次会议由研究所成员方凯茵主持,汇报人为陈艺璇、栾希桐、刘娟三位同学,硕士生导师余益兵以及其他在校研究生均共同参与了本次学术沙龙的讨论。

本次学术沙龙的活动层层递进,每一环节都妙趣横生。首先,陈艺璇主导展开“童享阳光 e路乡伴”项目反思研讨会。艺璇同学结合日前出台的《福建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办法》文件精神,带领与会人员针对首次开展的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线上远程辅导活动进行经验总结与问题反思,讨论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以“是否有手机”作为选择标准是否合理科学?2、多样化的聊天形式是否会影响到孩子的专注力?3、统一聊天室是否影响交流的隐蔽性和真实性?

在讨论中,大家畅所欲言,为解决以上问题纷纷出谋划策。首先,提出通过成立手机爱心传递小组解决部分有需求的同学没有手机又想参与活动的难题。这样可以避免因没有手机导致新的“数字鸿沟”,努力确保最需要的农村留守儿童获得最及时、最专业、最有效的线上辅导和心灵陪伴。再次,建议使用学校宽敞的机房,改善农村学校的网络带宽和流量,满足学生对空间安全、个人隐私和在线辅导流畅性的要求。下一步,课题组将根据乡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与当地学校、镇政府和团委等机构的紧密合作,不断提升远程陪伴能力和专业督导,提供给乡村儿童更好的朋辈心理辅导体验。

会议第二项,由刘娟为大家介绍其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弹性研究”的家庭弹性入户访谈大纲的编制演变情况。访谈大纲形成历经理论演绎过程—实践探索—初步成型—查漏补缺—整合过程五个阶段。整个提纲源于家庭弹性理论模型,结合预访谈实践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应用于正式访谈实践。经过精心卓越的科研实践,相信也为她的学位论文研究增添不少亮点,有助于理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弹性的本土特质。本课题组有关质性研究的学习也将随着刘娟的汇报进入下一个令人期待的阶段---质性研究软件的使用和数据处理。

由研一希桐同学分享的一篇为《Family Capital: How First-Generation Higher-Education Students Break the Intergenerational Cycle》的文献,把学术沙龙活动推向了高潮。希桐就该研究的问题提出、研究方法、主要结论以及研究策略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家庭资本(如第一代接受高等教育学生)如何打破教育代际循环的教育和心理机制。各位同学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和乡土文化背景展开自我反思和激烈讨论,对于课题组正在开展的服务性教育实习促进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学业社会流动、通过教育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研究项目提供了方法学和理论启发。

学术沙龙活动进行到声的时候,余老师也鼓励各位研究生团队同学:1、主动向上一届师姐学习,主动争取机会,互相合作以求共赢发展。2、充分利用本课题组的研究条件和数据库资源,尽早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在研究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学术思维和科研核心能力。在欢快的掌声中,此次学术沙龙活动完美落幕。本次沙龙活动秉承着博采众长,携手与共的理念,为成员创造了出分享和展示知识魅力的舞台,让每一位成员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独有的风采,相信通过学术沙龙优秀成果的交流,我们的学术视野必将得到拓展。


鸣谢:本活动展开得到福建省区域农村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共青团漳州市委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编辑:方凯茵

审核:刘娟

拍摄:栾希桐


版权所有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偏乡家庭教育援助行动计划课题组
地址:广西桂林市七星区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路1号 邮编:5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