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发展与教育研究所开展第三十期学术沙龙

发表于 2023-05-20

汇报人

  文献来源

于家伟

  青少年对家庭社会地位的看法与健康和生活机会有关:一项双胎差异纵向研究

李苏萍

  主观社会地位是青少年感知压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一项横断面研究

2021年4月23日晚上7:00-9:30,isLBCgx课题组第四期学术沙龙通过网络会议成功举办。李苏萍、于家伟为本期沙龙主要汇报人,余益兵老师和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了此次线上会议。

第一位主讲者为李苏萍,她汇报了2020年4月发表于《BMC公共卫生(BMC Public Health)》的一篇文献:《主观社会地位是青少年感知压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一项横断面研究(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perceived stress among adolescen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李苏萍提到:压力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一个人在应对困难时,压力可以被定义为一种以不平衡和紧张为特征的状况(Rod et al.,2011)。以往研究表明:成年人压力的增高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和抑郁的风险增加,以及导致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较差(Rosengren et al.,2004;Rugulies et al.,2006)。尽管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但对青少年压力的研究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此外,虽有一项小型的调查研究发现了青少年群体中社会上的SSS和感知压力之间的联系(Goodman et al.,2005),但目前还没有研究调查学校的SSS和青少年感知的压力之间的可能联系。

因此,李苏萍引出了文章的两个研究假设:(1)在社会和学校中较低的SSS与更高水平的压力有关;(2)这些关联在性别之间是不同的。

研究使用的测量工具为青少年版的MacArthur主观地位量表、FOCA问卷(包括社会学、心理学和健康相关的因素)、感知压力量表(PSS)。研究所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为线性回归模型检验,在假设感知压力作为唯一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加入潜在的混淆变量(健康因素和社会因素)逐步对模型进行调整,借助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来检验学校SSS和社会SSS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

  

数据分析的结果发现:社会和学校的低SSS和高水平的压力感知之间有很强的关联,这种关联在学校里的SSS比在社会里的SSS更明显;其次,在社会SSS和压力水平之间的关联中也发现了显著的性别差异,这种关联在女孩中最强,但在学校SSS和压力水平之间的关联中没有发现性别差异。

在汇报最后,李苏萍阐述了此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此研究着眼于社会热点问题,设置科学合理的变量探究主观社会地位与青少年感知压力水平的关系是一个创新性的想法。但仍存在一些弊端,例如:被排除在外的青少年可能与研究人群不同,降低了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其他协变量也可能是中介,但这在横断面研究中很难确定等。

第二位主讲者为于家伟,他汇报了2020年1月份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的一篇文献:《青少年对家庭社会地位的认知与健康和生活机会相关:一项双胞胎差异纵向研究(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family social status correlate with health and life chances: A twin difference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汇报开始,于家伟通过问题设置的方式向大家呈现了以往主观社会地位研究存在的三个局限性;首先,很难全面衡量财政和物质资源(例如财务和收入以外的其他资产),这有可能导致未衡量的物质差异造成对地位、健康、幸福的不同看法;其次,就发展而言,目前尚不清楚青少年的社会地位观念何时开始与健康和幸福相关;最后,大多数研究依赖于个体报告他们的主观社会地位与幸福感,这增加了共同方法偏差解释关联的可能性。

在引导成员深入思考以后,于家伟结合以往研究的三个局限性问题汇报了本文的三个创新性解答:

(1)通过双胞胎设计来控制贫困状况、获得财政资源的机会以及同一家庭中儿童共有的其他环境和遗传因素。

(2)研究从青春期早期(12岁)和青春期晚期(18岁)两个年龄阶段来判断社会地位观念何时开始与健康和幸福相关。

(3)研究从多个信息来源——自我报告、家长报告和教师报告;行政记录、标准化认知测试和生物分析——来测试普遍的方法偏差是否解释了观察到的关联。

汇报过程中,于家伟对不同限制性的协变量、双生子差异模型校正方法进行了全面阐述和深入解读;并结合作者的研究假设,讲解了其实证研究的具体路径。

汇报最后,于家伟总结了本文假设检验成功推论的三个研究结果:

(1)在统计控制了客观的儿童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和儿童风险后,认为其家庭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稳定度的青少年在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教育和培训方面的困难较少,犯罪犯罪也较少。

(2)高主观家庭社会地位( SFSS )的青少年比在同一时间出生、处于相同客观家庭环境的同性同胞经历的困难更少。

(3)青少年的SFSS自我报告与他人报告的抑郁症状、行为问题/犯罪的测量均显著相关,即使是在最严格的双胞胎差异模型中。

本文的理论建构、被试选取、模型校正及严谨的论证过程都给予了课题组成员不同程度上的启发;文章中提到的研究不足与展望,也激发了成员们对于求知探索的强烈欲望。

汇报结束后,余老师首先对李苏萍同学的汇报做出了总结:李苏萍的汇报值得学习的地方在于其极具条理性的解读方式。在熟悉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勾勒框架,分层次叙述文章中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为成员们的深入研讨提供了帮助。美中不足的点则是:翻译可以进一步精进,同时需要加强对统计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随后,余老师结合课题组目前的研究进展对于家伟的汇报进行了总结:首先,该作者采用主观社会地位的双生子差异研究是一个创新性的设计,而文章提到的“环境风险纵向双胞胎研究”网站可作为我们在线资源,进行整理和使用;其次,文章严谨的推论过程及统计技术的使用值得大家深入思考。文章从最初假设检验思想的确立到研究设计中层层递进的模型校正,再到最后通过定量分析技术得出一系列结论,这些都体现出实证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最后,本课题组收集的“农村留守儿童纵向研究数据”可对文中展望部分提到的方向性和因果影响有关的问题进行回答。而对于“实验诱发的社会地位观念变化是否会对幸福感产生可衡量影响”的疑问,也是我们未来开展“留守儿童主观社会地位干预性研究”所要解读的关键问题。老师精彩总结引发了课题组成员们的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沙龙最后,余老师为课题组成员们提了几点建议:第一点是鼓励成员们合理规划每一天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第二点是要保持独立思考,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第三点是鼓励成员们的学习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要尝试涉足其他领域,只有把多元的能力锻炼积累起来,才能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有所作为。

本次学术沙龙让成员们受益匪浅,不但接触到了最新的科研动态与研究方法;也在深入探讨中,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余老师表示:科学研究应做到 “精、深、专”,同时兼顾科学性与严谨性。此外,坚实的专业基础是开拓交叉研究的必备条件,做研究虽需“登高望远”,但更要“脚踏实地”。希望课题组成员们能及时消化吸收本次学术沙龙中所学习到的研究方法、研究思维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经过两个半小时的学术分享与热烈讨论,在浓烈的学术氛围中本期学术沙龙圆满结束。


编辑:钟莹颖 朱彩云


版权所有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偏乡家庭教育援助行动计划课题组
地址:广西桂林市七星区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路1号 邮编:5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