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发展与教育研究所开展第三十六期学术沙龙

发表于 2023-05-21

2021年10月8日晚7点isLBCgx课题组第三十六期学术沙龙在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行北楼345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由张倩同学主持,本科及研究生课题组成员通过线上及线下的参会方式进行交流探讨。

首先,傅钰琳线上汇报了《学前儿童互惠行为的发展、影响因素及教育启示》及《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因素模型》两篇文章,两篇论文分别于2017年和2015年发表于《学前教育研究》。

 

第一篇文章,傅钰琳介绍了互惠行为的内涵、意义以及在不同理论视角下互惠行为的发生发展,紧接着为大家讲解了在不同理论视角下采用期望违背、迫选对象、重复博弈等实验范式的相应研究结果。她表示,互惠行为不但是个体高级认知活动的重要表征,还会受到家庭及文化因素的影响,这给予了我们一定的教育启示,如需培养学前儿童积极的心理品质、建立友善的教育环境以及宣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等。

第二篇文章,傅钰琳重点介绍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构成维度,例如,威廉姆斯提出的社交主动性、同伴拒绝、消极同伴回避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三维度和张元提出的包括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社交障碍、亲社会行为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四维度。紧接着,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为大家讲解了《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问卷》的相应编制方法以及问卷题目的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内部结构分为主动性、亲社会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社交障碍等四个维度,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主要抚养人、教师和同伴,其中同伴是家长、教师作用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各维度的重要中介变量。

第二位汇报人是莫园园,她汇报了《易地移民邻县安置的意愿,期望与社会适应性》,该文章于2019年发表在《管理评论》。

 

莫园园提到,易地移民的“邻县安置”是我国政府在生态移民、工程移民上经常使用的一种安置方式,是指移民的新安置区在原迁出地相邻的另一个县(区)。研究发现,近年来在中国,大部分都是类似“邻县”安置的近距离移民,而这类移民到迁入地后仍有较多的社会不适应。同时,移民在就近安置时,不同搬迁意愿、期望及年龄阶层上的不同群体,社会适应差别较大。因此,文章将关注焦点放在了易地移民的“邻县安置”类型,同时,细化测量了易地移民的安置意愿。莫园园基于期望确认理论的移民社会适应模型展开论述,重点讲解了三种模型路径的影响机制及研究假设。

紧接着,她汇报了本文的研究结果,即在易地移民邻县安置方式中,移民的搬迁意愿是影响其社会适应的重要因素,而搬迁前的期望和搬迁后的心理确认在这一因果链条中有中介效应。

第三位汇报人是李苏萍,她基于《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研究》一书为大家分享了阅读“生命意义”章节部分的收获与感悟。

李苏萍提到,Frankl 出版的《活出意义来》,将生命意义(meaning in life)从哲学领域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他认为,个体对于获得意义的愿望是一种重要的、普遍的人类动机。

紧接着,李苏萍通过两种理论观点为大家讲解了生命意义的复杂心理过程。一方面,社会控制视野理论假设,生命意义的获得是个体参与社会互动过程的结果。生命意义感的觉知和获取是社会规范通过社会化内化为人们的内部心理觉知和心理建构的过程。

另一方面,社会认知模型假设,认知发展、自我和自我理解以及社会学习三种社会认知因素在儿童意义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个体生命意义源于探索社会与自我调节资源、发展自主性的能力。

最后,李苏萍汇报了书中关于“留守儿童生命意义的发展特征和三种因素的影响”及“生命意义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适应的作用”研究,并为大家阐述了影响生命意义的中介模型。

最后一位汇报人是陈桦,她汇报了《我国居民的社会阶层与一般信任:社会排斥与控制感的链式中介作用》,该文在2020年发表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陈桦表示,信任是一种常见而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指个体出于对他人行为或意图的积极预期,自愿承受被伤害风险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综合。一般信任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和情感联系基础上的特殊信任,它无特定对象、面向一般社会成员,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而信任作为一种人际态度,归根结底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同时建立在人与人情感联系的基础之上,社会排斥阻碍了良好社会关系的建立,也就破坏了相互信任的基础。

因此,作者提出假设,社会排斥和控制感在社会阶层与一般信任的关系中同时发挥着中介作用。此外,作者根据“需求-威胁模型” 进一步假设,社会排斥与控制感在社会阶层与社会信任之间起着链式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发现,中介效应由三条路径构成:

1、通过主观社会阶层→社会排斥→一般信任的途径产生的间接效应一。

2、通过主观社会阶层→社会排斥→控制感→一般信任的途径产生的间接效应二。

3、通过主观社会阶层→控制感→一般信任的途径产生的间接效应三。

汇报最后,陈桦针对文章中提出的“未探究可能的调节变量,如排斥归因倾向”及“问卷调查仅仅收集了横向数据,不足以明确社会阶层影响一般信任的深层机制”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并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为大家呈现了文章的主要思路。

点评环节,于家伟师兄针对研究方法部分同学们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了细致讲解,同时,引导大家对文章中出现的理论模型及研究思路进行交流讨论。

师兄表示,研究方法部分是同学们比较逃避的一个环节,但正因为基础薄弱,才要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并虚心请教;此外,学术探讨是学术沙龙的核心环节,不但能通过思想碰撞达到交流信息、开阔视野、掌握新知的目的,还能通过辩证性思考与启迪,最终达到学术创新思维培养的效果。

沙龙最后,师兄让同学们对本期文献汇报的内容和质量进行了整体评估,并让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和感悟。最后,于家伟师兄讲解了自己PPT制作及文献汇报的相应技巧,并鼓励大家认真思考,遇到不懂的概念及时查阅相应文献,同时要学会整理和归纳,力求为汇报聆听者提供一个看的清、听的懂、想的透的学术环境,让大家都能在学术沙龙活动中有所启迪和成长。


版权所有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偏乡家庭教育援助行动计划课题组
地址:广西桂林市七星区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路1号 邮编:5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