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发展与教育研究所开展第三十七期学术沙龙

发表于 2023-05-21

2021年10月22日晚7点isLBCgx课题组第三十七期学术沙龙会议于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行北楼343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由李少婷同学担任主持人,余益兵老师和全体课题组成员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参与本次学术沙龙。

第一位汇报者是19级研究生邓黎婕,她在线汇报了《我国内地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变迁(2002~2019):横断历史研究的视角》这篇文章。

首先,她聚焦梳理了主观幸福感的含义以及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变迁,分析了影响我国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社会因素,点明了该研究的创新点:采用横断历史的元分析方法,对大跨度时间内的心理变量进行研究,有效地从宏观上揭示了心理变量的变化趋势。

其次,她介绍了该文章的研究工具,并进一步揭示了教师主观幸福感的整体变化情况。

随后对研究数据进行梳理,结果发现: 1.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均值显著高于中小学教师。

最后,邓黎婕结合文章的讨论部分阐述道:我国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社会经济条件、社会联结和社会威胁可能是预测教师主观幸福感变化的重要因素;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中小学教师。

第二位汇报者是20级研究生罗美玲,她汇报的文献为《3-5岁幼儿职业声望垂直空间、大小双重隐喻发展》。

20级研究生罗美玲从高低声望对比、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概念映射(concept mapping)和多重隐喻等概念出发,梳理了3~5岁幼儿职业声望垂直空间隐喻的认知发展研究和3~5岁职业声望大小隐喻的认知发展研究的实验结果。

随后,她指出该研究采用了混合实验设计,在阐述实验结果后,讲解了该文章的研究结果:3~5岁幼儿对职业声望的垂直空间和大小双重隐喻理解能力发展不同步,职业声望的垂直空间隐喻发展优于大小隐喻;3~5岁幼儿职业声望双重隐喻加工存在着正极加工优势;3岁幼儿职业声望隐喻理解能力开始萌芽,4岁幼儿职业声望隐喻理解能力得到发展,5岁幼儿的职业声望隐喻理解能力进一步加强。最后,探讨了这些经验对我国教育的借鉴与启发。

第三位汇报者是19级本科生何慧文,她以《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研究》一书中“共情:追求人际和谐的内在能力”为主题展开汇报。


首先,何慧文基于不同视角下共情的内涵和共情的测量评估方法,阐述了共情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早期家庭教育等)。在此基础上,她讲解了农村留守儿童共情发展的总体状况及个体差异,强调了性别、年龄、早期家庭教育因素对留守儿童共情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她指出:有大量研究表明,共情训练可以直接提高受训练者的共情能力,间接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共情训练内容包括分享行为、助人倾向、利他行为等亲社会行为,欺负行为、网络霸凌等攻击性行为,以及亲子依恋、同伴交往、师生关系等人际关系。

最后,她针对共情能力的培养方式,介绍了相关培养方案。

在点评环节中,余老师提出几点建议:遇到不懂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要及时查阅相应文献;课前的疑惑不能留到课后再去解决,要学会整理和归纳;大家应对研究数据看的明、讲的清,让聆听者听得懂、想得明。同时,余老师鼓励同学们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

最后的自由讨论环节,课题组成员们针对研究程序的设计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在激烈的交流中,本期isLBCgx课题组学术沙龙活动圆满结束。


编辑:钟莹颖 朱彩云

拍摄:何宽瑶


版权所有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偏乡家庭教育援助行动计划课题组
地址:广西桂林市七星区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路1号 邮编:5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