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发展与教育研究所开展第三十九期学术沙龙

发表于 2023-05-21

2021年10月30日下午三点联合组会于雁山校区文三201-2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林嘉俊同学担任主持人,唐文清老师、余益兵老师、张凤娟老师和全体大组会成员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参与。

 

第一个汇报人是20级心理学学硕张薇。她汇报的是一篇关于校园欺凌的文章:《课堂欺负: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参与者角色》(Bullying in Classrooms: Participant Roles from a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在2012年发表在《Aggressive Behavior》(攻击行为)。


她以“校园欺凌”的产生背景为基础,为大家介绍了社会网络分析、目标框架理论、同班提名法、块模型分析、ERGM模型等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张薇表示,这篇文章的研究目的是探究是否以及如何使用社会网络的视角来检验欺凌的群体过程,此外,两项研究都采用社交网络版的参与者角色问卷考察欺凌行为。

研究1详细探讨了一个教室的社会网络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群体内和群体外效应在解释群体欺凌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为防御提供了新的思路,即除了受害者,欺凌者也在被保护。

  

  

上和下图分别表示为:“当你受害时是由谁开始?”;“当你受到伤害时,哪些同学会为你保护?”

注:黑色节点是女孩。实心圆圈是欺负者,虚线圆圈是欺负者协助者和强化者。

研究2使用了来自25个小学班级(M年龄=10.5岁)494名儿童的数据,揭示了受害者和欺负者都是由其内部成员进行保护的。因此,社会网络视角可以整合到反欺凌干预中,通过它让教师了解学生之间的积极和消极关系以及课堂的群体结构,这样教师就可以知道应该对哪些学生进行沟通和干预。

 

上和下图分别表示为:多变量网络中欺凌(“你受害时是由谁开始?”)和防御(“你受害时哪个同学去保护你?”)的三角测量。

注:虚线表示欺凌性提名,实线表示保护性提名。

第二位汇报者是21级研究生贡翀,她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一书中“依恋及其发展意义”为主题展开汇报。


首先,贡翀介绍了依恋的发展阶段、依恋理论及依恋的测量方法,讲述了依恋的四种类型(安全依恋、回避型依恋、拒绝型依恋、混乱/迷惑型依恋),并说明了养育环境和婴儿气质是如何影响婴儿依恋类型的。此外,儿童依恋不仅与母亲息息相关,父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父亲的安全依恋可以弥补因母亲不安全依恋而造成的消极结果。其次,儿童早期依恋类型与后期发展密不可分,她以鲍尔比提出的内部心理作用模型,即婴儿对自身和他人的认知表征,和养育者的心理作用模型对此进行了解释,同时,因留守儿童处境与社会剥夺具有一定相似性,对留守儿童依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最后,她通过母亲剥夺假说和社会刺激假说解释了遭受过社会剥夺的无依恋儿童的伤害性,进而为大家介绍了 “lifespan整合疗法、沙盘游戏疗法”等。

最后一位汇报人为20级研究生马歆迪,她汇报了《社交网站背景中的嫉妒》这一专题相关文献的汇报。


她从这一特定背景的特征、独特之处以及社交网站将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引出了研究这一环境背景中的嫉妒的必要。并就羡慕与嫉妒进行区分,明确了嫉妒这一概念,也从各大理论视角就嫉妒产生的原因、条件进行了分析。

马歆迪表示,对于嫉妒,人们会表现出不一样的反应,可能会让人产生积极的向上动力,也会对个别人带来消极的后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嫉妒。她首先结合《向上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及自尊的调节作用》,介绍社交网络使用能够正向预测嫉妒以及其他影响嫉妒的路径。其次,结合《What triggers envy on Social Network Sites? A comparison betweenshared experiential and material purchases》介绍两个实验研究发现:人们更多发布体验性消费信息,且读者也更喜欢发布这些信息的人,但同时这些信息也会引发更高强度的嫉妒。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可以就目前研究的空白、疑惑去着手,更好的让研究服务生活。

沙龙最后由张老师对本次大组会进行一个总结和指导。张老师指出以下需要进一步落实的方面:(1)主讲人应多顾忌听众的情绪,让听众可以更好的理解文献;(2)PPT应标上页码,方便同学们进行提问;PPT的步骤要清晰,每页都需要有小标题;在讲解图表的时候,需要确保逻辑清晰,指导到位;(3)PPT开头部分应呈现目录,且字号不应小于24号;(4)在文献汇报的开头,应该有导入语,以问题为导向;(5)主讲人提前两天将大组会上汇报的文献发到大组会的QQ群,供大家提前学习,且听众们需提前将大组会上将要汇报的文献下载好,进行学习。

以上就是本次联合组合学术沙龙的所有主要内容,沙龙所讨论的内容引人深思,不同研究主题、指导思想的碰撞和交融也激发了同学们热情的交流与探讨,希望各位同学能优势互补,携手共进,期待我们的下一次相遇!


版权所有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偏乡家庭教育援助行动计划课题组
地址:广西桂林市七星区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路1号 邮编:5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