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发展与教育研究所开展第四十七期学术沙龙

发表于 2023-05-24

2022年4月17日早上9点,isLBCgx课题组第四十七期学术沙龙会议于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行政楼北楼345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由张倩同学担任主持人,由21级应用心理学研究生李小雯进行汇报和分享,余益兵老师和全体课题组成员采取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进行学术交流探讨。


本次沙龙会议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课题组每位同学汇报自己本周的科研进展与学习生活。其中,部分研究生在准备自己的开题以及论文修改;本科生同学在实习及准备大创项目。

第二部分,21级研究生李小雯汇报了2019年发表在《Group Processes Intergroup Relations》的《Examining the role of perceived prestige in the link between students’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sense of belonging(考察感知声望在学生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归属感关系中的作用)》。


汇报开始,李小雯解释了文章中关键变量的概念(社会经济地位、主观社会地位、归属感和感知声望),然后介绍了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归属感的关系、不同主观社会地位学生在大学环境中的声望和归属感,由此引出研究假设:感知声望在学生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归属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作者通过三项研究来检验假设的中介效应。

研究1,235名美国本科生在春季学期的前三周在线填写了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归属感和感知声望量表。作者采用R语言的lavaan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同时采用全息最大似然法处理缺失值。结果发现,学生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归属感。此外,感知声望的中介效应显著,且为部分中介。


除此以外,21级研究生李小雯还为大家讲解了关于简单中介变量的理论和数据处理方法,并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关于简单中介公式中变量(X, Y, a, b, c, c')的含义。

研究2,鉴于学业成就对声望和归属感有潜在的影响,作者在本研究中增设了“学业成就”这一控制变量,试图再次验证研究1的中介模型。结果表明:无论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如何,学校归属感都能在主观社会地位与感知声望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研究有一定局限性,如被试的跨文化差异、地位的污名化影响。为更严谨的验证中介模型的稳定性,作者展开了研究3。

研究3的目的有两个。首先,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同,为考察该研究结果是否在美国之外的国家同样适用,作者选取了东方国家的被试进行施测(中国文化中的阶级观念深入人心,不平等的权利分配被认为是合理的);其次,主观SES在感知声望和归属感测量之前或之后进行评估,以确定评估的顺序是否对关键变量和结果产生影响。结果表明,虽然声望感知在实验条件的主效应显著(即先填主观社会地位量表的被试会高于后填主观社会地位量表的被试),但被试主观SES与实验条件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学生的学术成就水平如何,通过感知声望,学生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SES)都与他们的大学归属感相关联。

第三部分,课题组成员对汇报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展开探讨。此外,于家伟师兄提出个人看法及建议:①总体来说,研究2仅在研究1的基础上增设一个调节变量,两项研究的区分度及进阶性并不明显;②研究3中作者试图通过量表顺序编排的改变作为实验的操纵方式,且实验过程中未能实施有效的控制手段,因而缺乏严谨性;③师兄也给予了大家一些建议,即汇报文献的选取要有前沿性(近2年为佳),也要善于关注文中的创新点,同时,师兄分享了一些心理学知名期刊(如Current Psychology;Development Psychology;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y),希望大家能认真研读并选取心仪的汇报文献。

最后,余老师指出了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如该文章中的研究变量均为一般性地位,侧重点为“社会”,但选取的被试却是在校大学生。鉴于在校学生往往无社会工作经历,“社会和学校”两种身份背景的拟合差距是否对该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这需要继续在未来进行深入挖掘。最后,余益兵老师与即将开题的同学进行了关于选题方面的深入交流。在热烈的探讨中,此次isLBCgx课题组组会圆满结束。


编辑:贡翀 赵蒙 朱彩云

审核:于家伟

拍摄:何宽瑶


版权所有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偏乡家庭教育援助行动计划课题组
地址:广西桂林市七星区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路1号 邮编:5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