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提要】
时间:2022年05月08日下午两点30
地点: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行政北楼345会议室
主持人:李少婷
汇报人:于家伟
汇报文章:2022年一篇发表在《SSM - Population Health》上的文章“A protective rung on the ladder? How past and current social status shaped changes in health during COVID-19”(梯子上的保护横档?过去和现在的社会地位如何影响2019冠状病毒疾病期间的健康变化)
开展方式:线上+线下
学术沙龙流程:汇报人汇报+讨论
第一部分:文献汇报
首先,于家伟介绍了疫情时代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地位不平等导致人们的差距持续扩大,然后从整合生命历程与压力过程的角度阐述社会流动性过去的主观社会地位(SSS)与自我评价健康之间的关系,并基于生活过程中的主观社会地位研究的不足提出研究了四个研究假设:早期生命敏感性假设、过去的SSS到现在的SSS的路径假设、积累假设、社会流动性假设,并对每个研究假设的提出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
其次,于家伟对该文章的方法和结果部分进行了详细介绍。研究对象:加拿大工人;研究工具:自我评估健康测量量表(了解自评健康状况)、麦克阿瑟主观社会地位量表测量(测量过去的SSS和现在的SSS)。此外,还提出了一个测量累积SSS的新方法以检验累计假设,并且评估了个体对过去和现在的SSS的感知水平是更高、更低还是相同,以此来检验流动性假设。协变量:以教育、职业、家庭收入和是否失业为主,还控制了性别、年龄、少数族裔、婚姻状况等。数据分析:以三类自评健康的变化作为因变量,进行多项逻辑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第一:当前的SSS与持续健康状况不佳有关,并预测在疫情期间人们报告健康状况下降的可能性更大,支持生命过程累积假说;第二,在大流行期间,累积SSS(过去和现在SSS衡量标准的总和)越高,健康状况持续不佳的风险低近四倍,这表明,在COVID-19大流行的头几个月,较高的社会地位认知(即较高的累积SSS)起到了保护作用,支持生命过程累积假说;第三,那些在童年和成年之间感觉到向上流动的人,健康状况不佳的风险更小,然而,向下流动的感觉与健康没有关联,部分支持了社会流动性假说。
最后,于家伟同学还分享了从这篇文章获得的启发:把“时间态度”与阶层、成长心态相结合,并介绍了时间态度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讨论
首先,余益兵老师就问题“如何提出研究假设?”进行了解答:注重研究问题,问题规定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同时也决定了研究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假设可以从文献中产生,也可以从思考和社会现状中产生,假设要集中在具体问题上,并且假设是可检验的;把假设转换为问题,厘清研究假设的逻辑。
其次,大家针对问题“如何测量以往的SSS”展开热烈的讨论,其中贡翀同学提出通过被试以往的日记、生活足迹了解过去的SSS;李小雯同学提出了情境启动法,设定一个情景,让被试想象在特定情境下的状况,然后填写麦克阿瑟阶梯量表;胡雯同学提出了他人评价法(第三方提供的材料、评价),综合多人评价进行判定。
最后,余老师针对文献汇报提出了几点要求:第一,汇报文献零散,不够聚焦,成立小组专门攻克某个点;第二,注重研究问题,文章的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三,对于研究不足,先让大家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原文,要从研究不足延伸出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未来研究要解决的方向。余老师希望大家走出研究的舒适区,转入到做研究的阶段,而不是仅仅看别人的文献,还没开题的同学多看文章,多思考研究选题。并希望大家努力做科研、做好网站、微信公众号栏目,实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良性循环。
本期isLBCgx课题组学术沙龙活动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
参考文献:Lu, A. , Ss, B. , & Rm, B. (2022). A protective rung on the ladder? How past and current social status shaped changes in health during COVID-19.
编辑:李小雯 胡雯 李少婷
审核:冼柳婷 陈桦
拍摄:朱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