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调研手记】首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高峰论坛

发表于 2023-05-31

由学术中国主办的首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3日在北京召开。此次学术会议持续三天,参会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参加这样的高端会议我感到很荣幸,很感谢导师给我这样的一个机会,这是我研究生阶段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学术高端会议,所以我倍加珍惜。参加此次会议让我受益良多,不仅学习到了相关理论知识,更加可贵的是感受到了学术的魅力和精髓。

社会科学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对其研究和探索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此次会议就提供了一个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交流与探讨的平台,邀请全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大牛”做相关分享,让全国各地的学者汇聚一地共同学习与交流。作为一个年轻的研究者,一个刚刚一只脚踏入科研大门的“菜鸟”,参加此次会议倍感荣幸,参会前有期待有惶恐,参会中有惊喜有困难,参会后有勉励有反思。

此次会议持续三天,紧而有序地开展了12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专题讲座,涉及面广,涉及点深,各位资深学者从自身阅历与见解出发,全面而深刻地讲解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其中包括:量化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介绍与剖析及相关数据库、写作与投稿的经验分享。

此次,对于自身学习主要有如下启发:

第一,关于知识的收获。此次高峰论坛作为一次范围广、水平高的学术会议,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者,在紧张的三天里我品味了生平从未经历过的学术盛宴。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在研究方法上既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有共性,但因其自身特点又有特殊性。作为一名心理学研究生,多年来都是在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当与他人探讨研究方法时,因为自身知识储备有限,也只会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谈研究方法。此次研究方法学习是从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出发来探讨,在聆听过程中我会有很大的陌生感,出现了很多不理解的名词,没有相关知识与经验支撑,听起来有些吃力,与预期有很大差距。因此,在两场报告之后,我就调整了心理预期,重在吸收借鉴和领悟精髓,消化并吸收10%—20%的具体方法就足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不遗余力地做笔记,认真专注地听“大师”们讲解,因为自己马上要开题,自身毕业论文的需要,所以在听的过程中,我就会不断问自己,“大牛”们是这样在做研究,如果把这一思路、方法,亦或是研究设计的框架放在我的研究课题里需要怎么做呢?如: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乔晓春教授的混合研究设计方法:以生命历程研究为例为题目的报告让我明白了深挖中国本土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课题(我的研究课题是勤奋品质)去研究。科学的目的是解释因果,而因果是由生命历史带来的,在中国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下,历史某个关键的决定会影响一代人的一生,民工潮就是一个典型的现象。乔晓春教授对于生命历程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设计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研究思路和全面的视角,在具体的研究案例上,给我们讲解何为混合研究,使用这一研究方法的依据是什么,用自己的理解和理论说明定量与定性方法的区别,提供了我以前从没考虑的内容。

当然,除了这场报告外,每一场报告都会对我有一点启示。如,邱泽奇教授让我充实问卷调查中的抽样、专题与访问的相关知识,矫正了过去的误解,更重要的是邱教授的研究功底、思维和精神让我敬畏;王雨磊作为一个年轻的学者,一个资深的编辑,提出做研究需要理论与发问兼具,特别是他提出的“一次只问一个问题”的观念,是我对自己的论文有了明确的方向;南京大学风笑天教授直接从自己的研究之路出发,提出研究设计就是从问题到答案的路径选择,报告了怎样做研究设计,怎样找到变量,由浅入深,清晰明了,让我这样的新生研究者不恐慌,还提出了研究应具备三种能力,而不同层次的研究者需根据自身已有的研究能力而力所能及地做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刘红云教授给我们讲解了大规模教育测评的内容,这场讲座应该是和心理学联系最为紧密的,因此在听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概念或方法在过去的学习中有接触和了解,最大的收获是刘教授提出的增值评价的概念及它的相关知识,这个名词对于我来说是全新的,但是让我了解到教育测评需要这样去评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想当然;陈向明教授以质性研究中的理论对话为题的精彩报告,提出质性研究中的研究方法,重点讲解了扎根理论,这个理论有些难懂,对于我的启示主要是观念上的冲击,我们在研究中提出问题先借助上位理论,再根据哪些理论延伸到现有研究课题中。

第二,学者的魅力。作为一名研究生,参加此次高峰论坛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尤其还是自己很不通晓的领域。在整个会场,台上有满脸沧桑但极具魅力的学者,台下有很多学识渊博但满眼求知的学者,但我看到他们,聆听了他们的想法、观念与故事时,我自愧不如,他们才是真正的研究者、学者,我只是一名想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我从他们解读到的是:搞学术需要兴趣,需要坚持,需要持之以恒,要想做出学术成果,需耐得住寂寞,忍受得孤独,时刻相信自己所提的问题是有效的。这可能是我的一个意外收获,对于我接下来做毕业论文有了间接的鞭策作用。

“知识就是从黑暗中透露出一丝光亮,只是恰巧你把握住了而已”,这是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赵旭东教授报告的结束语。这次经历使我明白获取知识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过程中还有各种坎坷,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有影的地方就会有光,而现在我需要学会去看到那束光。很感谢这次导师给予的机会,让我在研究生阶段有了一次参加高端学术会议的机会,有机会亲身体会学术的魅力,对于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多了一些色彩,少了一点遗憾。(供稿人:王露)



版权所有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偏乡家庭教育援助行动计划课题组
地址:广西桂林市七星区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路1号 邮编:5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