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的重要性。2月3日,他在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2月10日,他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重申,要把“心理干预等工作做到位,维护社会大局稳定”。2月26日,他在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指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群众心理疏导”。3月2日,他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再次强调,病人心理康复需要一个过程,很多隔离在家的群众时间长了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病亡者家属也需要心理疏导。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
-----《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 打赢疫情防控心理战》(新华网)
正念和正念冥想是当今临床心理学的热门趋势。正念是指一种心理状态,其特征在于当下的意识和注意,以及一种接受、好奇和非判断的态度。现在,这一佛教概念已经整合到心理学和医学中,从慢性疼痛患者、因企业复工压力山大的高管以及因新冠疫情而进行居家隔离的社区居民,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正念冥想和基于正念减压的课程来培养正念。
现代正念训练(mindfulness training)背后的想法是,改变我们与个体经验的关系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并增加幸福感。正念意味着无论我们在做什么,都要关注当下,并且要对自己内在和周围发生的事情保持觉察和好奇,而无需做出好坏或道德判断。这意味着,即使对于我们不喜欢的体验和感觉也要接受,我们需要知道:通常情况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就像此时此刻,就这样而已。在日常生活中,这些观念的应用有助于限制普遍有损我们心理健康的那些乱糟糟的东西—可能是观念、情绪或者是某种行为。
正念通常可以通过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来培养。正念冥想是一种具有同理心、意识和非反应性的互动,具有即时经验的特征。这种类型冥想通常会这样做:坐着或躺下,注意自己的呼吸、身体感觉、周围环境中的声音或其他注意到的事情。当你出现分心(例如发痒,分心的想法)时,我们会观察并接受它们,而无需付出任何努力来改变它们,并将注意力转移到当下的意识目标上。
这种关注当下以及保持觉察、开放性和好奇心的练习,使我们能够养成宁静、平和、安详的心态。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日常压力或困难情况下也能表现出冷静的态度。许多开始练习正念冥想的人表示,他们的情绪、压力水平和整体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改善。练习正念似乎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并使我们感到更快乐。
那正念如何能起作用的呢?
正念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或增加幸福的道理,其实大家都比较容易猜得出:早上洗澡时,感觉到背上的蒸汽在沸腾,是否令人愉快?当孩子描述自己的一天时真正聆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而不是逐一列出心理任务清单的时候,它是不是更放松?此外,对当下的更多关注,使我们无须花费所有时间对过去进行思考和后悔,或者以免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想太多而引起不必要的焦虑。
再来谈谈接受和不判断。接受可以通过帮助我们放开控制欲,接受眼前的事实来减轻压力。例如:
当医生确认我们疑似感染了病毒时,我们接受我们可能需要隔离、进一步检查或治疗。别多想,按照事情本来应该的样子去做就好了,不是否定、拒绝和隐瞒行程,反而进一步伤害自己和他人。通过讲述自己经历的故事、消除连锁情绪(例如,因为逃避而恐慌、因为说谎而内疚、因过错而忏悔),不做任何判断,这些都可能会使我们更快乐。例如:
如果您感觉有点发烧、咳嗽或头晕,那不一定是“可怕的”,也不意味着你一定会死掉。它仅表示发生了这么个事情:你需要确认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或许是室内呼吸不到新鲜空气、追剧追得太久了,或者是睡得太多了~~~~
研究人员最感兴趣的是,如何确定正念训练是如何改善心理健康和增加幸福感的?其中,一些研究人员探索了自我差异(Self-Discrepancy)的作用。1987年,Higgins在《自我差异:自我和情绪关联的理论》一文指出,我们都将自己与被称为“自我指导”(self-guide)的内在标准进行比较,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一个内在过程。这里,相关的概念还有两个:现实自我(我们对当前自我和特征的看法)和理想自我(我们希望成为的人的形象,我们希望拥有的属性、我们的希望和期望)。这现实自我低于理想自我时,两种自我就存在矛盾,矛盾就可能会产生悲伤和沮丧。
在自我差异理论中,自我差异是指我们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落差(gap)。该理论接着解释,我们每个人都有缩小自我落差的动机(也是一种成就动机),以使我们的自我指导与之相匹配,从而减轻心理上的不适。在正念方面的假设就是,弥合自我落差能够使我们感到快乐,而正念冥想有助于做到这一点。
这一假设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Crane及其同事(2008年)研究了基于8周正念的认知疗法,对于抑郁症康复者自我落差的影响。他们发现,接受正念干预的参与者与对照组相比,现实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较小。也就是说,经过正念训练后,参与者的自我差异差距减小了。Itzvan及其同事(2011年)测量了周末冥想研讨会前后参与者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发现干预后自我差异差距显着降低。
看来,正念确实可以缩小自我差异的差距,但是如何做到呢?有几种可能的机制:
a)由自我差异造成的心理困扰,一部分是由对我们对现实自我的负面判断造成的。正念所固有的自我同情和接受可以使人们更积极地评估自己的现实自我。也就是说,我们将当前的自我评估为更接近理想自我时,自我差距缩小了,我们变得更加快乐。
b)导致心理困扰的另一部分,是人们执着地去追求那些不现实的理想自我标准而造成的。正念的意识和非判断性特征可以帮助训练者做出某种这样“豪横”的决定:再也不需要按照别人认为的样子活了,再与不要成为的别人家的孩子、老公、妻子、下属或领导。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调整理想自我中那些不切实际的标准来缩小这种差距。这种调整缩小了差距,使我们变得更加快乐。
c)自我差异造成的心理困扰或源于过分专注于自我差距。正念冥想旨在培养当下的注意力和意识。活在当下,有助于我们将注意力从可能的自我差异的纠结中移开,从而减少了我们花费时间、吃力不太好地比较当前自我和理想自我。也就是说,与其通过缩小自我差距来变得更快乐,不如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其它地方而变得更快乐。
从临床和经验上来看,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正念可以改善并增加幸福感。研究者已经提出了多种并非相互排斥的解释观点:活在当下、欣赏生活;自我关注、活出质量;接受和不判断,享受小确信;降低落差,山不转水转。
任何人都可以了解正念,任何人都可以练习,包括此时此刻在线学习、居家隔离或父母亲人因疫情无法团聚、暂时无人照料的留守儿童、妇女和孩子。
推荐一下正念老师Jon-Kabat Zinn所著的《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可能值得一看。下面的文章也可以看:
Can mindfulness make you happier? https://berkeleysciencereview.com/2012/11/can-mindfulness-make-you-happier/
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 打赢疫情防控心理战-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3/10/c_1125689075.htm
Crane, C., Barnhofer, T., Duggan, D. S., Hepburn, S., Fennell, M. V., & Williams, J. M. G. (2008).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and Self-Discrepancy in Recovered Depressed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Depression and Suicidality, Cognitive Therapy Research, 32, 775–787.
Ivtzan, I., Gardner, H. E., & Smailova, Z., (2011). Mindfulness meditation and curiosity: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to wellbeing and the process of closing the self-discrepancy ga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llbeing,1(3), 316-326.
Higgins, E. (1987). Self-discrepancy: A theory relating self and affect.Psychological Review, 94 (3), 319-340 DOI: 10.1037//0033-295X.94.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