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中心(2015-2020)

发表于 2023-08-03

福建省区域农村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简介

“区域农村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是由闽南师范大学作为牵头高校进行建设的文化传承创新类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11月由福建省教育厅批准成立。

中心在中国城镇化进程和教育扶贫攻坚战略背景下,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始终坚持师范特色,面向农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聚焦“支持乡村教师发展”(一主)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一辅)两大主题,以“传承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情感、关爱乡村儿童、支持乡村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有效促进乡村教师发展和乡村儿童阳光健康成长为目标,以关爱、服务、引导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为抓手,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骨干教师,试点探索基于“协同支教+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乡村教师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新模式,大力推进地方政府统筹下高等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农村中小学校之间的协同联动,持续提升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创设有利于协同创新持续推进的长效机制。

中心始终以乡村教师人才培养为主线,以师范生和中小学生发展为根本,建构“三个共同体,实现三个一体化”:在地方政府统筹下,构建高校、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协同联动的“责任共同体”,建立高师院校专业指导教师、城镇优质化学校实践指导教师、乡村薄弱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形成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调合作的乡村儿童成长的“育人共同体”;实现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和基层学校互动合作的“机构管理一体化”,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衔接的“教育过程一体化”和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与师范专业学生合作学习的“专业发展一体化”,从而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成立一年来,中心与各协同单位共同努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第一,继续深入推进“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置换培训计划”、“校际交流计划”和师范生“实习支教计划”等“四项计划”同步实施,实现乡村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无缝衔接。其次,建立了互联网+教育的“童享阳光 · 协同支教关爱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实习支教兼顾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的开放性、专业化、长效性、协同性和持续性。来自吉林、山东、江西、河南、广东、福建等近10所省属院校达成协同合作意向,推动该创新模式的应用和推广;在线申请注册实习支教志愿者819人,协同实习支教学校60余所。三是加强实习支教与留守儿童关爱教育资源建设。从 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面向全校有志于参加实习支教的在校生开设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通识课程,已累计300名大学生参与该课程的学习。由我校编著完成全国首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通识教程》,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中心牵头,组建了一支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宣讲团队,15位专家进入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发展与动态监测系统已初步建成,在漳州市平和县、泉州市洛江区部分乡村中小学试运行。

中心成立以来开展的各项工作得到了省部领导的高度关注。2016年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批示认为,闽南师范大学在师范生实习支教与留守儿童关爱相结合,培养乡村教师方面做了不少开创性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做法和经验值得推广。《教育部简报》2016年第45期也专门报道这项开创性工作。2016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的《今日要讯》以《闽南师范大学推动实习支教与关爱留守儿童同步并举》为题,报道我校在实习支教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今年,学校申报的《基于“协同支教+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乡村教师培养模式》入选福建省2016年本科高校教育教学重大改革六大攻关项目。目前,中心正与校内外协同单位密切配合,协同实施乡村教师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扎实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师范生实习支教”与“乡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三项工作有机衔接、形成合力,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三定向”创新举措,为切实落实国务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和《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主动服务国家和福建省教育扶贫攻坚战略任务,培养一批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而不懈努力。


版权所有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偏乡家庭教育援助行动计划课题组
地址:广西桂林市七星区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路1号 邮编:541006